close
『在關係中能學到最深的的人生功課,就是你不能擁有任何人。』-大衛‧費茲派崔克
「那麼......」
「擁有的終究失去,所以我們還要去擁有嗎?」
「『永恆不是永遠擁有對方,而是自己。』,這句話多麼哀傷,多麼分離。」
也許透過愛人去看見自己,進而擁有自己之後便逐一完整。
所以那些過程都是枉然嗎?所以所有最終的過程都只是讓自己得以整合,得以擁有自己嗎?
先讓自己圓滿,才能去圓滿他人;先好好愛自己,才能懂得去付出。
世上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再怎樣的身心結合也無法融為一體。於是人本身就擁有存在性焦慮,盲目地填補只會形成更多不必要的空虛。
「她需要我嗎?」「我需要他嗎?」然後將自身價值建立在他人的需求之上,當對方不如以往的需要自己時,瞬間便崩塌,依附在
也許人永遠無法真正地去擁有誰或者某段關係,唯一能肯定的是,能夠擁有自己對對方的愛與
仍是去期望一種,真誠地將靈魂與靈魂靠近,磨合相處
喃喃自語,誰都不用聽得懂。
@存在性焦慮
人類經驗的核心有一種根本焦慮,稱為「存在性焦慮」或「憂懼」。人類活
動大部份是為了適應這種基本感受,許多人試圖埋藏或否認這種感受,於是
忙於各種所是,以得到與他人連結的錯覺。
其實大部分人尋找關係都是為了克服這種根本焦慮,他們常常是塗滿足扭曲
的需求而找人照顧,希望別人能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...(等等)
以上出自《關係花園p.53》
全站熱搜